“我來就是帶著你們奔小康的!”
海勃灣區王元地村曾是有名的問題村,群眾致富缺少門路。經過上級部門調整村領導班子后,村子變了樣。新上任的村委會第一書記孔威是一名80后,敢想敢做,不僅帶著村民發展起休閑旅游產業,還根據村里盛產優質小麥的優勢引進了農業合作社。“我來就是帶著你們奔小康的!只要我們敢于奮斗,幸福的日子一定會來到。”孔威對村民說。
當地種植的小麥生產出的面粉經自治區、國家相關部門檢驗,氨基酸等營養成分均高于國內平均水平。但以前守著黃金面,賣不出好價錢。新設立的鴻星田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采用“村企聯結+農戶+基地”的形式,利用村集體房屋開辦起日產1000公斤的蔬菜面加工廠、饅頭生產車間以及大漠蓯蓉雞生產線。深加工不僅增加了村里農產品附加值,還解決了村里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,此外,企業利潤分紅也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創造了條件。經過一段時間經營,“王元地”已成為烏海市叫得響的農業品牌。如今,不少王元地村民通過資金入股、技術入股、雇傭或合作等形式加入合作社,多了一條穩定增收的渠道。
像孔威這樣有激情、有干勁的基層干部在全市還有很多。烏達區富民社區第一書記丁雪佳熟知社區278戶居民的基本情況,他的民情日記本上,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各家各戶的人口、耕地、就業、收入以及存在的困難等情況。去年夏秋時節,部分居民家里遭受水災,他帶著社區干部第一時間趕到,幫助排險。他與貧困戶就像是一家人,不僅想方設法解決各種困難,還親自下廚給貧困戶做飯。
海勃灣區新豐村第一書記呂慧為解決村民就業問題,帶領村“兩委”經過摸排走訪,將村里300多名適齡人員按勞動技能分類,建立新豐村勞動技能數據庫。并由村里牽頭成立村級勞務隊,工程項目統一承接,勞動工具專人管理,拓寬了村民就業渠道。
好日子是奮斗出來的。據統計,2018年烏海市1297戶2959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,脫貧率100%,全市已經完成減貧任務,目前正在鞏固提升脫貧成果。(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于海東)
編輯:王菲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