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泉縣易地扶貧搬遷戶端穩就業“飯碗”
張佳
近年來,為確保易地搬遷戶“搬得進、穩得住、有事做、能致富”,突泉縣多層次多角度開辟就業渠道,讓易地搬遷群眾端穩端牢就業“飯碗”,托起穩穩的幸福。
發展產業,讓人人有事做
“大家加把勁,收購香瓜的車馬上就要到了!賣完這一茬,咱們馬上接著種西瓜,銷路肯定也錯不了。”一大早,突泉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醴泉小區的設施大棚內熱鬧非凡。在采摘香瓜的人群中,易地搬遷戶王芳的聲音格外響亮。
2019年,王芳通過易地搬遷政策住上了新房。為了讓像王芳一樣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“搬得出、穩得住、能就業”,醴泉小區門口建起了設施大棚,王芳隨即承包了6棟設施農業大棚。
這幾年,王芳用辛勤的勞動換來了可喜的收入。“從開始移栽瓜苗到香瓜成熟,滿打滿算才3個多月時間,差不多能賺3萬塊錢。之后還能種一茬西瓜,一年就能有兩筆收入。”
突泉縣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易地搬遷后續工作的重中之重,在搬遷戶原有耕地流轉的基礎上,集中建設了后續幫扶就業產業園區,建設蔬菜種植冷棚93棟,面積達12.5萬平方米,為每戶搬遷戶分配冷棚60平方米。搬遷戶可選擇租賃、流轉分租、自主經營等方式進行管理,年產各類瓜菜920噸,年創產值276萬元,年實現利潤184萬元。
開發崗位,讓就業有溫度
“我們娘倆終于有家了。”2019年,李東洋搬到醴泉小區安置點后,住進了新房。
搬進醴泉小區后,李東洋通過公益性崗位,在小區內找到了穩定的工作。“閑暇時間,我還在社區門診打零工,能多增加一筆收入。”李東洋高興地說。
為解決易地搬遷貧困群眾就業增收問題,突泉縣精心摸底調研,加大資金投入,積極探索創新方式,拓寬就業渠道,全方位開發公益性崗位。在崗位設置上,突泉縣充分發揮公益性崗位兜底保障作用,本著“誰用人、誰負責、誰管理”的原則,重點解決年齡偏大、技能缺乏、因病因殘和無法外出的搬遷群眾就業難題,同時加大公益性崗位督查指導,健全制度機制,嚴格資金使用管理,真正幫助搬遷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。
技能培訓,讓致富天地寬
這幾天,53歲的易地搬遷戶倫秀麗每天準時到家政公司參加保健按摩培訓,每天還有100元的補助。“縣里經常組織我們參加技能培訓,多學門手藝,就多一個就業機會。”倫秀麗笑著說。
易地搬遷的大多數居民來自偏僻的鄉村,曾經種地是他們唯一的技能。在搬遷后,他們急切渴盼一技傍身,從“農民工”轉為“技術工”,讓家庭擁有穩定的收入。
突泉縣聚焦搬遷群眾的長遠生計,不斷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,組織搬遷群眾進行面點、家政、美容師、廚師等技能培訓,實現“培訓一人、就業一人、致富一戶”目標,有效解決了易地移民搬遷后群眾就業致富問題。2020年以來,集中安置小區累計參加就業培訓210人次,自主擇業100余人次,累計推薦就業279人次。